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重点工作 > 实施规划
打造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坚强舆论阵地
文章来源:788sb.com 发布日期:2017-03-08 16:33 浏览次数:

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是现代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传播手段。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将“妇女与媒体”作为12个关切领域之一,既要求媒体自身具备性别平等意识、具有传播性别平等的能力,又要在宣传弘扬男女平等价值观中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完善传媒领域的性别平等监管机制”的目标,要求“制定和落实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加强对传媒的正面引导和管理”,推动性别平等原则在文化和传媒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1.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推进性别平等中肩负独特责任

在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媒体的传播功能空前凸显,群众性、普及性和迅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受众群体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体应该从肩负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社会责任出发,大力宣传妇女的主体地位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力鞭挞贬抑、否定妇女独立人格等性别歧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传播先进性别文化、倡导性别公正、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媒体在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媒体职责就是真实传播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树立榜样引领,广泛推广知识,生动教化公众,坚持舆论监督。媒体传播具有选择性和导向性。在信息量不断叠加的全媒体时代,媒体在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如何传播等各个环节中都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使媒体信息呈现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价值取向,引导全社会普遍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如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能够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信息量地向受众传递男女平等的正能量,将对正面引导和社会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媒体的宣传忽视了性别平等理念,有意无意中对传统性别文化和性别角色定型作出负面传播,势必会强化公众的传统性别观念,对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媒体传播中倡导和体现性别平等,关键是要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能力。注重在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体现性别平等教育,将性别平等视角纳入新闻传播院校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开设性别平等媒介素养课程,提高性别敏感性。注重在媒体从业人员培训中纳入性别平等教育内容,增强其传播先进性别文化的能力,在策划、采访、编辑、信息发布工作中自觉运用男女平等理论,对传播内容进行性别平等的研判,坚持男女平等原则正确发声。

实践事例

全国新闻媒体社会性别意识培训班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传媒培训规划,提高媒体决策者和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等目标和策略措施的落实,2014年4月17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全国新闻媒体社会性别意识培训班,来自团中央、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求是杂志社、中国政府网等28家主流媒体的相关负责人和记者编辑60余人参加了培训。

中宣部领导在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大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妇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来自中央党校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分别讲授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媒体责任”“国际经验对中国实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启示”等内容。人民日报社和中国妇女报的总编辑则从工作的实际经验出发,提出媒体要提高社会性别敏感度,有效识别和防范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偏差,分析了媒体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等。

2.创造和提供倡导性别平等的公共文化产品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需要媒体创作出体现男女平等原则的能够教育人、启迪人、鼓舞人的公共文化产品。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融交流交锋,对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的认知也具有多元性,这对传播性别平等信息和创作弘扬性别平等精神的公共文化产品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传媒舆论引导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性别平等的舆情监测,积极褒奖大力弘扬先进性别文化的优秀作品,严厉问责违反性别平等理念和传播男尊女卑落后文化观念的不良产品。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的一些公共文化产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妇女主体地位,边缘化、刻板化、商品化女性形象等现象和问题。如在一些新闻作品中,男性新闻人物出现频率、被引用频率、被拍摄频率远远超过女性;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常常是被保护的,没有主见的,需要依附男人的;在一些广告作品中,家庭类、厨具类、食品类的广告中主角几乎全部是女性;特别是在一些网络媒体中,“女博士婚姻贬值论”“女干部花瓶论”和“剩女”“女汉子”等歧视妇女的言论和说法甚嚣尘上、弥久盛行。这表明,树立性别平等理念,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需要媒体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管。

实践事例

《爸爸去哪儿》:推动性别角色多元化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013年一经播出,就在荧屏上创造了始料未及的高收视率。这档节目的主旨是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向“80后”父母展示 “生活教育百科全书”。在播出过程中,引发了人们对男女两性家庭角色定位的反思,也激励了更多男性自愿承担家庭责任。

节目一开始,爸爸们不知如何照料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和沟通。随着节目的录播,原先以为称职的爸爸,却在最简单的照料孩子的任务中束手无策、洋相百出,这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太专业的爸爸”。有爸爸说:“妻子非常伟大,能把孩子带到6岁,我带了3天就快崩溃了”;还有爸爸说:“孩子是需要陪的,需要时间去沟通和交流。我会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她。”

《爸爸去哪儿》让父亲们开始反思爸爸家庭角色的缺位,不仅引发了关于亲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讨论,而且还倡导了男性既可以主外、也可以主内的性别角色多元化。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媒体在倡导男女平等和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徐安琪2013年12月3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演讲《从社会学视角看“爸爸去哪儿”》摘编,《解放日报》2013年12月18日。

3.加强对媒体性别平等作为的监督和管理

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提高对媒体性别平等作为监督管理的制度化机制化水平。

一是建立媒体性别平等审查机制。提升媒体性别平等审查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吸纳性别平等专家参加媒体性别平等监测评估工作,将性别平等指标纳入选题、立意、内容、形式、设计等审查内容和审查标准,将社会性别敏感报道纳入媒体日常监测考核机制,对产品预期中的性别平等加强结果和传播效应的监督。

二是将性别平等指标纳入传媒监测指标体系。一项对西南四卫视广告进行性别平等指标的抽样研究显示,广告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属于男性形象特有的职业与身份的主要是宇航员、成功人士、青年、专家、农民、游客等,属于女性形象特有的职业与身份的主要是艺术家、老师、病人、群众、孕妇等,从中可以看出女性职业角色的呈现比较单一、刻板和符号化。监测传媒的性别平等指标,可以规定传媒机构男女参与制作和录播的人数比例,提高媒体决策者中的女性比例;在新闻节目制作中均衡男女形象,在广告中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把女性商品化的倾向。

三是新闻媒体和广告经营者依法严格自律。为更好地担当起媒体履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社会责任,201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中国妇女报社发起,人民日报社、科技日报社、工人日报社、农民日报社、法制日报社、中国新闻社等中央新闻单位联合发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媒体倡议书》,倡议媒体强化自律机制,制定并遵守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专业守则与行为规范;有效防范并及时纠正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性别偏差;把性别平等理念贯穿在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倡议广大媒体从业者肩负宣传倡导责任,做男女平等的传播者;履行舆论监督责任,做男女平等的守望者;担当媒体自律责任,做男女平等的践行者。

来源:人民网中国妇联新闻